大连海洋大学教务处文件
大海大教发 [2014] 19号
关于印发《大连海洋大学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相关单位:
现将《大连海洋大学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同时,请依据本方案认真研究制定本单位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于10月30日前报送教务处教学研究中心。
联系人:纪常鲲
联系电话:0411-84762506
邮箱:jxyj@dlou.edu.cn
大连海洋大学教务处
2014年10月14日
大连海洋大学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我校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根据学校提出“课程建设年”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和《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教高[2013] 10号)等文件精神,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信息化共享平台建设为依托,通过全校平台课建设、课程群建设、重点课程建设和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稳步推进“浅蓝—蔚蓝—湛蓝—深蓝”四层次蓝色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实现“敬业、专业、乐业、创业”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建设目标
按照“分类建设、以点带面、相互促进、递进发展”的原则,以平台课、课程群建设为基础,以重点课程建设为支撑,以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为引领,以信息化共享平台建设为载体,通过3~5年的建设,使全校大部分课程分期、分批达到国内同类优质课程建设水平,形成结构优化、内容先进、特色突出,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蓝色课程体系。
(二)具体建设目标
1. 以课程为单位,采取“两级平台、分级建设”的建设思路,构建校院两级平台课程体系。每个平台课程归属一个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每一位教师可承担其中任意一门课程,实现校内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2. 以专业为单位,组建课程群。按照课程与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支撑关系,每个专业将其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若干个课程群,使每门专业课程归属一个课程群,力争实现课程群内的每门课程至少有2位教师授课,每位教师可以讲授2~3门课程。
3. 以凸显海洋特色为着力点,打造出一批辐射面广、受益面大的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开放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通过建设,至2016年,争取使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达到1~3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达到10~15门,校级精品开放课程达到20~30门。
4. 紧密结合课程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国家精品课程共享服务信息平台、辽宁省大学生在线学习平台、尔雅通识课学习平台等资源,建设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做好课程建设平台保障。
5. 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同时,通过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培养更多的教学名师,组建更多的优秀教学团队。
6. 推动教材建设,出版一批配套精品教材和规划教材。
7. 加强课程管理工作,对课程的设置及建设情况进行有效管理,完善课程建设的激励机制、长效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三、主要建设内容
(一)构建校院两级平台课程体系
以课程为单位,合理规划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等课程体系,积极构建校院两级平台课程体系。大平台的系列课程要注重系统化建设。
根据受众对象和课程类别,平台课可分为以下三类进行建设:
1. 加强思政、数学、英语、物理、计算机等涉及全校所有专业或大部分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平台建设。
2. 加强化学类、力学类、制图类、电类、海洋类、水产类、机械类、计算机类、经管类、法学类等面向多个学院的学科基础课(可包含部分专业课)平台建设。
3. 加强学院内相近专业的专业课(或者学科基础课)平台建设。
各教学单位应根据本单位承担的教学任务组建相关课程平台及其教学团队,每个团队的教师人数原则上不少于5人;课程开设专业数量超过3个,但教师人数达不到规模要求的课程,需按相近或相联原则与其他课程组成一个平台。鼓励跨教研室、跨专业、跨教学单位组建课程平台。当不同单位申报建设相同平台课程时,学校将根据制定的建设方案、已有建设基础及师资队伍等条件遴选出主要建设团队。
(二)加强课程群建设
各专业要以现有课程建设条件及社会需求为基础,重新审视各门课程的内容,根据每门课程与知识、能力、素质等的对应关系,依照“大课程”的布局组建课程群,力争把本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若干个课程群,使每门专业课程均能归属一个课程群。无法归属到本专业课程群的课程可跨专业、跨学科组建课程群。确定无相近或相联的课程可暂按单门课程进行建设,视发展情况组建课程群。每一个课程群应具有相对稳定的师资力量,教师人数原则上不少于课程群所包含的课程门数。
(三)加强重点课程建设
全面启动蓝色课程“双百工程”建设项目,即根据学校“浅蓝—蔚蓝—湛蓝—深蓝”蓝色课程体系各层次课程特点和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一是要从强调科学精神和提升人文素养的“浅蓝”层次通识课程中遴选出100门公共选修课,以打造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为目标,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二是要从每个专业遴选出2~3门“蔚蓝”、“湛蓝”或“深蓝”层次的专业课程,以打造百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为目标,集中力量进行建设。
按照“整体规划、择优遴选、分批建设、分批上网”的原则,“双百工程”首批课程建设项目将选择突出海洋、水产特色,或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独特风格、在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较强示范性的课程进行重点建设。
(四)搭建信息化共享平台
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学习行为自主化、学习形式交互化、教学形式创新化、教学管理自动化”为核心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融合创新教学资源、构建网上学习社区平台等方式,设计开放式学习中心,实现学生自主化学习与学习过程智能化管理,达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扩展教学服务手段、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目的。一是要进一步升级软硬件设施,配备先进的资源设备,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和优质资源共享平台,为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展示、传播、教学建立信息系统保障;让学生通过平台能够自由选课、在线学习、跨校修读辽宁本科教学网上的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形成面授、网络、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和学习模式。二是在学校现有的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的基础上,搭建教学管理与服务一体化平台,实现教务管理、实体教学资源、数字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平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教学评价等一体化管理与服务。
(五)加强课程管理
加强课程管理是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一是要完善课程管理规章制度及课程管理体系建设。学校和相关教学单位要对课程的设置及课程建设项目的前期申报、评审遴选、立项建设、中期检查、后期验收、推广应用等进行严格规范,确保所有课程建设项目按照建设规划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二是要建立校院两级课程评价体系,积极开展课程评估,形成课程建设的有效监控。各课程建设项目组要建立健全同行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召开教学研讨会、学生座谈会、课程质量调研分析会、学生教学信息反馈等制度,并接受学校的评估检查。
四、具体措施
所有课程均要制定详细的课程建设规划,从教师队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和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不断建设和改革。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将通过搭建以“服务教学工作、激发教师潜能、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发展”为宗旨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学术水平高、知识面宽、注重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教学效果好、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进一步促进课程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各单位要把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在课程建设中寻求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的有效途径。
(二)加强教学内容优化
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准确定位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与课程群的关系。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对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将本学科前沿知识、最新的科研成果等引入课程教学,使教学内容有新意、有层次、有重点,构建教学内容新体系,避免课程间内容的重复,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三)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注重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的改革,鼓励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新方法的应用,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平台、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推动网络课件、教学录像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四)加强教材建设
结合课程建设项目,强化教材建设,引导教师根据课程需要编好教材、选好教材、用好教材。
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依托学校优势和特色学科专业课程编写高质量、特色教材,召开教材建设工作会,有计划地扶持和推动“蓝色精品教材”等学校优势特色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优秀教材和精品教材,积极承担省级优秀教材编写任务,提高自编教材选用率。
注重选用规划、优质教材,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适当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国外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
(五)加强实践教学工作
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实践教学课程要不断完善和创新与理论课程内容相适应的实践内容,每个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非独立设置实验课程的实验项目)要有能体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大纲、指导书或教材。要加强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六)加强考核方式改革
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科学、多样的课程教学效果考核标准,创新考核方法,重视学习过程考核,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使考核内容和方法更加科学合理。针对课程实际情况,进行试题库建设,逐步实现考教分离。
(七)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鼓励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建成包括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实习)指导、参考资料库、模拟考试、师生交互平台、试题库及教学录像等内容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全面保障
- 政策保障
对于平台课建设、课程群建设、重点课程建设等课程建设项目,学校认定等同于校级教改项目。
- 技术保障
课程制作部门要组织具备专业水准的技术团队,为教师课程进行视频录制以及后期制作等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同时,维护和更新多媒体教学设备,加强资源库建设,对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培训,提高多媒体教学的质量。
3. 资金保障
学校划拨专项经费进行课程建设工作。将购置并升级相关的网络课程建设平台,为课程资源搭载和不断扩容提供空间;对平台课建设、课程群建设、重点课程建设和配套教材建设项目进行资金资助。项目所属单位在资金等方面要给予全力支持,同时要加强监管。
(二)分工合作,责任到人
1. 相关部门根据课程建设工作任务和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加强沟通,完善监督,特别要强化各部门之间尤其是各学院内部的沟通与监督。做到全程监控,同时还要做到事前深入宣传、动员,事中积极协调、沟通、反馈信息、提供咨询、破解难题,事后及时反馈。
2. 各教学单位负责课程建设项目的组织申报和具体实施工作。要制定本单位课程建设规划,系统谋划课程建设目标,精心设计课程建设内容,认真审核课程建设各项任务及完成时间,确保建设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
3. 实行项目负责人责任制。每个课程建设项目应设置项目负责人。负责人要带领团队制定详实的课程建设方案,签订课程建设项目合同书,并根据方案、合同书等有计划地开展课程建设工作。
六、有关说明
本方案从通知下发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大连海洋大学教务处 2014年10月14日印发